<< 返回 |

《人民日报》百家谈:长效治沙 多方获益

2017-08-24 集团新闻


绿化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沙漠荒漠化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这是库布其沙漠治理带来的成果,也是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成就中的一个缩影。中国的治沙为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笔者认为,长效治沙,需要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扶持相关产业,让企业和当地群众获益,从而自愿与政府一起投入到治沙行动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库布其,当地政府与亿利资源等企业合作,采用PPP合作模式,即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拉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生态、产业、民生”共赢模式。除了库布其,中国其他地区也都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模式,既做到防沙治沙,又产生经济回报。例如内蒙古的通辽在含水量较高的沙漠中种植水稻,成熟后的“沙米”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有的地方通过治沙后发展沙漠、绿洲旅游项目,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如同有人形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一样,沙漠本身也可以是一种资源,就看如何进行转化和利用。在控制沙漠化、营造更多绿洲的大背景下,沙漠种植业、沙漠工业、沙漠旅游业、沙漠畜牧业、沙漠能源业都可以得到发展。这在中国的治沙经验中已经得到了体现。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事实上,沙漠并不可怕,将沙漠变废为宝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多方获益,长效治理,“造血”的治沙才能让参与者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圣亚云鼎版权所有   黑ICP备14000930号   黑公安网备 23010802000016号   网站支持IPV6访问

7×24小时客服热线:010-57370451   客服邮箱:elionpay_service@elion.com.cn